不只米製品!杏鮑菇曾驗出米酵菌酸 專家:2異狀別吃了已有黏液或變黃,建議不要食用
台北市公共衛生師公會理事長翁瑞宏表示,台灣曾在腐敗杏鮑菇、具鳳梨果腐病的鳳梨中,鑑識出「米酵菌酸」。營養師蔡宜庭曾提醒,若杏鮑菇出現兩種異狀,建議別再食用。
至於杏鮑菇該如何挑選及保存呢?而蔡宜庭過去曾在「珍妮絲營養書-蔡宜庭營養師」臉書粉專表示,挑選杏鮑菇時可選擇外觀完整、菇柄肥厚挺直呈乳白色、摸起來有彈性、無酸味有菇類的清香,若摸起來水氣太重的建議不要購買。她也說,雖然杏鮑菇相對可以放冰箱久一點,但如果已有黏液或變黃,建議不要食用。
Past 31 days
Total Visit: 0
There is 1 fact-checking reply to the message
張鳳軒 mark this message contains misinformation
originally written by 張鳳軒
一、多家媒體報導引述台北市公共衛生師公會理事長翁瑞宏的說法。但翁瑞宏澄清,媒體報導誤解他發文的原意。台灣過去有學術研究發現,在具有鳳梨果腐病的鳳梨和腐敗的杏鮑菇驗出唐菖蒲伯克氏菌,並不是驗出米酵菌酸。

二、農業部農業試驗所說,台灣未曾在鳳梨、杏鮑菇、木耳檢測出「米酵菌酸」,報導是錯誤的。

三、植物病理專家解釋,會產生米酵菌酸的是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Burkholderia gladioli pv. cocovenenans),其對農作物無害,過往沒有危害農作物紀錄,也未特別監測。

唐菖蒲伯克氏菌另有3種亞型,會對農作物產生危害,過去確實曾在鳳梨、杏鮑菇中驗出,但植物若發生病害都會直接銷毀,不會進入市場端。

網傳報導引述公衛專家臉書貼文,但錯誤報導鳳梨和杏鮑菇曾驗出米酵菌酸,因此為錯誤訊息。

References

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10432

【錯誤】媒體報導「台灣過去在鳳梨果核、腐敗杏鮑菇中發現米酵菌酸」?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4/1版】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還有疑雲未解,網路流傳多則關於米酵菌酸傳言。其中,有多家媒體報導引述某公衛專家稱,台灣過去在鳳梨、杏鮑菇曾驗出米酵菌酸,這是真的嗎? 一、多家媒體報導引述台北市公共衛生師公會理事長翁瑞宏的說法。但翁瑞宏澄清,媒體報導誤解他發文的原意。台灣過去有學術研究發現,在具有鳳梨果腐病的鳳梨和腐敗的杏鮑菇驗出唐菖蒲伯克氏菌,並不是驗出米酵菌酸。 二、農

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10432

The content above by Cofacts message reporting chatbot and crowd-sourced fact-checking community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4.0 (CC BY-SA 4.0), the community name and the provenance link for each item shall be fully cited for further reproduction or redistribution.

Automated analysis from ChatGPT
Add Cofacts as friend in LINE
Add Cofacts as friend in LINE
LINE 機器人
查謠言詐騙